治疗:
胆囊癌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一般治疗包括全身支持,补充营养,增加饮食,症状发生与饮食有关时,可进低脂肪饮食。止痛与一般治疗相同,如
疼痛不易缓解时,可给
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或用
吗啡类药物。
1.手术疗法
胆囊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起病隐匿,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故能手术切除者不多,国内文献报道为50%。能行根治性手术者更少,仅为20.2%。即使已作病灶切除,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仅8.4个月,近90%的患者死于手术后1年内,5年存活率不及5%(0%v10%),个别报道为14.5%。近年国外开展手术切除病灶加核素术中照射治疗晚期患者,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可能有所改善。
胆囊癌的手术也可分为姑息手术、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手术,姑息手术是指在
肿瘤已不可能根治的情况下,为改善患者症状而采用胆囊肿块的局部切除或各种引流手术。根治手术应视病期的早晚而含义有所不同。限于黏膜的原位癌或早期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视为根治。而侵及肌层或胆囊壁全层者,则需切除胆囊床2v3cm的肝组织及胆囊管,肝总管周围
淋巴结才算根治。对
肝脏已被侵犯,周围
淋巴结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只能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是指在区域
淋巴结或邻近脏器有转移的情况下,切除肝右叶、胰头、十二指肠及血管的切除重建等。
隐匿性
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因—良性―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由病理检查确诊为
胆囊癌者。隐匿性
胆囊癌由于是在术后确诊,所以面临的问题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手术。对术后病理证实癌肿仅侵犯黏膜层或肌层者,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可不必再行第二次根治手术。由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位置邻近胆囊三角,易较早发生
淋巴结转移,因此无论侵犯胆囊壁哪一层,均应再次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
淋巴结清扫术。对浸润超过肌层,切缘阳性及胆囊三角
淋巴结活检阳性的隐匿
胆囊癌也均应行第二次根治性手术。
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病例,手术原则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晚期
胆囊癌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癌肿侵犯胆道所致的阻塞性
黄疸。手术应尽量考虑作内引流。内引流的方法有胆管空肠吻合术,架桥内引流术等。对于全身情况极差的病例,也可行置管外引流术。目前在胆道外科记忆合金支架已得到成功应用,对于胆管梗阻者,术中安置支架支撑胆管,可使胆汁得到引流。
对于手术后病人应酌情辅以放疗和/或
化疗以及中医中药等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对合并有肝转移已切除或不能切除者,有采用肝动脉和/或
门静脉
化疗栓塞方法进行治疗,目前例数不多,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1)根治手术:按照病变范围及
肿瘤的生物特性施行相应的根治手术。Adson报道切除的病例中仍有63%的手术未达到根治要求。凡病变尚局限于胆囊周围的邻近
肝脏,淋巴转移未超过第2站,即应认为是可根治的
胆囊癌,施行合理的根治手术。
①单纯胆囊切除术:癌肿仅限于黏膜层者,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达到根治目的,不需清扫
淋巴结。这种情况多半是因胆囊良性病变而行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的。有人认为Nevin分类法?期和?期,尤其是乳头状癌,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Berhdam报告,
胆囊癌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只需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64%,10年生存率44%。
②区域
淋巴结清扫侵及胆囊肌层和全层者,多有胆囊
淋巴结转移。恶性度较高的病理类型如黏液腺癌、未分化癌也需行
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包括第1、2站
淋巴结,以
门静脉右缘为界,将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
淋巴结完全清除,再将十二指肠考起,清除胰十二指肠、胆总管下段
淋巴结。
③肝楔形切除术:凡病变侵及胆囊全层或邻近
肝脏者,应加肝楔形切除。根据病变范围沿胆囊床边缘作1.5v4cm肝楔形切除。
④肝右叶切除及肝?、?段切除术:用于肝床浸润范围较大及肝管已有直接浸润者。50年前即有人开始右半肝切除治疗
胆囊癌,文献报道20余例,仅1例生存5年,说明该手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Bismuth采用肝?、?段切除治疗5例Nevin ?期病例,除1例有残癌在术后2年复发死亡外,其余4例均健在,3例存活2年以上。手术死亡率也较低,远期疗效较好,故对于邻近
肝脏有转移的病例,特别是胆囊壶腹部癌,肝?、?段切除是比较合理的扩大手术方式。
⑤其他邻近脏器部分切除术:胃窦部、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如受侵犯,可将受累脏器连同胆囊作整块切除。
⑥肝外胆管部分切除:位于胆囊颈部或延及胆囊管的病变,以及乳头状癌,应特别注意探查肝外胆管,如发现胆管受侵应争取同时切除。
胆囊造瘘时或术后发现的
胆囊癌,必要时应尽早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腹壁窦道周围组织。已有
胃肠道内瘘时应同时切除相通的邻近脏器;急性穿孔的
胆囊癌在手术结束时要用蒸馏水并抗癌药冲洗肝右下间隙。
术后病理诊断的
胆囊癌,有人称之隐性
胆囊癌,其实术后病理发现的
胆囊癌不一定皆为早期。因此,强调在术中常规剖开切下的胆囊进行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术后病理报告的
胆囊癌,除?期者外,应根据情况尽早再次手术,作区域
淋巴结清扫或加肝楔状切除术。有人认为这类患者可进行
放射治疗2v3个月再行根治手术。
以往认为,病变已超出胆囊并已侵及邻近
肝脏、肝门部或肝外胆管有转移肿块并伴有
黄疸,
淋巴结已转移至第3站,皆不宜行扩大根治术。现有个别人采用胆囊、胆管切除合并肝右叶切除,胆囊切除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右叶切除加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
门静脉、肝动脉切除重建等术式治疗晚期
胆囊癌,由于病例少尚很难评价。
(2)姑息手术:
①姑息性胆囊切除术:病变已超出可根治的范围,为缓解症状可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患者年龄过大、患有其他内科病或胆囊伴有严重
感染等不宜扩大手术范围时,亦应施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手术。
②胆管引流术:包括胆肠内引流术或支撑管引流术、胆管外引流术和PTCD外引流术等,用于伴有梗阻性
黄疸者。
全国1098例肝外胆道癌调查分析表现,手术切除的预后明显优于单纯外引流术,而引流术与未手术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一些恶性程度较低和进展较慢的病例,姑息手术后可望延长生存期。
在消化道癌中,
胆囊癌的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最低,主要是病例多属晚期的缘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2.非手术治疗
(1)
放射治疗:
胆囊癌对放疗有一定敏感性,早期病人手术后局部复发的机会较大,而且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作者主张根治术后也应进行放疗。一组?期患者,手术中内照射治疗(IORT)结合术后外照射治疗(ERT),术中电子束主要照射肝切缘,肝十二指肠韧带等可能残存癌灶之处,术中给予一次剂量20v30Gy,疗效较好,3年累积生存率为10.1%,对照组则为0。对姑息切除或不能切除的晚期病人进行放疗需较大照射量,有人主张给予70Gy,7v8周内完成,有可能延长生存时间。
为防止和减少局部复发,可将放疗作为
胆囊癌手术的辅助治疗。有学者对一组
胆囊癌进行了总剂量为30Gy的术前放疗,结果发现接受术前放疗组的手术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而且不会增加组织的脆性和术中
出血量。但由于在手术前难以对
胆囊癌的
肿瘤大小和所累及的范围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因此,放疗的剂量难以控制。而术中放疗对
肿瘤的大小及其所累及的范围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具有定位准确、减少或避免了正常组织器官受放射损伤的优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的经验是,术中一次性给予
肿瘤区域20Gy的放射剂量,时间10v15min,可改善病人的预后。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术后
放射治疗,手术中明确
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并以金属夹对术后放疗的区域作出标记,一般在术后4v5周开始,外照射4v5周,总剂量40v50Gy。综合各家术后放疗结果报道,接受术后放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于Nevin ?、?期或非根治性切除的病例,相对疗效更为明显。近年亦有报道通过PTCD的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联合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
(2)
化学治疗:
胆囊癌对各种
化疗药物均不敏感,多用于手术后辅助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
化疗方案,已经使用的
化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正常胆囊和
胆囊癌标本的P-糖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胆囊自身为P-糖蛋白的富集器官,所以需要合理选用
化疗药物,常用的
化疗药物有
氟尿嘧啶(5-FU)、环己亚硝脲(Me-CCNU)、多柔比星(
阿霉素)、
丝裂霉素、
卡莫司汀(卡氮介)等。联合应用有一定疗效,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可以试用。
目前
胆囊癌多采用FAM方案(
氟尿嘧啶 target=_blank
1.手术切除是
胆囊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行放疗、
化疗,但效果不肯定。
2.胆囊切除术。适于原位癌或未侵犯肌层者,以及恶性程度低、分化好的病人。
3.扩大胆囊切除术。用于病变重、恶性程度高、低分化者。在切除胆囊的同时,应楔形切除邻近3~5cm的正常肝组织,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
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如胆管受累应行胆管切除、胆汁内、外桥式转流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引流术),以增进食欲,避免水、电解质失衡。
(1)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包括肝组织、胆囊、肝十二指肠韧带上淋巴组织;保存肝外胆管、肝动脉、
门静脉,用于较局限的
胆囊癌。
(2)附加肝叶(右叶、右三叶、肝中叶、左三叶)切除的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用于有一侧肝内转移时。
(3)附加邻近脏器切除的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如同时切除横结肠、胰头、十二指肠等。
4.对晚期无法做根治性切除的病人,可采用各种姑息性引流手术。其引流手术指征选择:肝外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引流术,多用于全身状态较好的病人;桥式内引流术,用于无严重合并症的晚期病人,特别适合于年龄大、肝功能差、行胆肠Roux-en-Y吻合引流术困难的病人;剖腹外引流术和经皮经肝穿刺(PTCD)外引流术,用于年迈、体弱、肝功能不全、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病人;支架内引流术,适合于全身状态尚可但又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病人。
5.手术前、后
放射治疗和
化疗,有一定的疗效。
】描述为:">
(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
胆囊癌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器械的更新,加上外科医师们更为积极的治疗态度,
胆囊癌的手术治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依赖于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
1.隐匿性
胆囊癌 隐匿性
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在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
胆囊癌者。由于是在术后确诊,所以面临的问题为是否需要再次行根治性手术。隐匿性
胆囊癌仅侵犯胆囊粘膜或肌层的约占1 9.5%~40.8%,而对仅侵犯粘膜和肌层的早期
胆囊癌施行单纯性胆囊切除术,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若术后病理切片发现
胆囊癌肿仅侵犯至胆囊粘膜层或未穿破肌层,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可不必再第二次行根治性手术。由于
胆囊癌的淋巴转移首先累及胆囊三角及沿胆总管分布之
淋巴结,而位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由于其邻近胆囊三角,故较早发生上述
淋巴结转移。因此,位于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癌肿,无论其侵犯至胆囊壁的哪一层,均应再次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清扫术。对于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切缘阳性及胆囊三角淋巴活检阳性的隐匿性
胆囊癌,也均应行二次根治性手术。
2.早期
胆囊癌对于早期
胆囊癌(NevinI、
Ⅱ期;TNM 0、I期),癌肿仅限于胆囊粘膜层或未突破肌层、无淋巴转移的患者,接受完整的单纯胆囊切除术已足以达到根治目的。
3.Nevin
Ⅲ期和TNM 1I期
胆囊癌对于Nevin HI期和TNM
Ⅱ期的
胆囊癌患者应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完整的胆囊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
淋巴结(包括肝门部
淋巴结)清扫和楔形切除胆囊床2cm的肝组织。
胆囊癌根治术中肝十二指肠韧带
淋巴结的清扫尤为重要,据文献报道,
胆囊癌T1、T2、T3和T4的
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48%、72%和8O%。
4.Nevin
Ⅳ、V期和TNM III、lV期的
胆囊癌 以往
胆囊癌患者只要出现
黄疸、
腹部肿块等,即认为已属晚期,无手术治疗指征。但随着对
胆囊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外科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改进,Nevin
Ⅳ、V期和TNM UI、IV期的
胆囊癌病例已不再是根治性手术的绝对禁忌。只要
胆囊癌病人一般情况允许及癌肿无远处转移,均有施行扩大根治手术的机会。
扩大根治性手术的范围应根据
肿瘤浸润转移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在
胆囊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加行肝外胆管(必要时左右工级肝管)切除重建术、扩大的右半
肝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和
右半结肠切除术等,外加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部、胰头后方等部位的淋巴清扫术。
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要求术者对
胆囊癌的浸润转移的特点和局部解剖(尤其是肝门部解剖)的特点较为熟悉,术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
胆囊癌有沿胆管壁扩散的特性,术中若无法判断胆管的癌肿侵犯边缘,应将边缘作快速切片,以免切缘阳性。
② 在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清扫时,常易忽视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淋巴清扫,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
肿瘤残留往往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骨骼化清扫十分必要。
③癌肿侵犯肝总管乃至左右肝管时,术中正确地解剖出并切除肝内部分的工级甚至
Ⅱ级肝管难度较大。采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用刮吸法进行解剖分离,能够清晰地显露出肝内大小管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已侵犯肝门部
胆囊癌的切除率。
④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是一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我们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断端空肠浆肌鞘内套人吻合术),使得胰肠吻合变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⑤术中若发现肝动脉受侵,必要时可一并切除。
5.姑息性手术 对于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晚期
胆囊癌患者,治疗目的在于切除主要病灶、胆道引流、消化道转流等。术后配合
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1)姑息性
肿瘤切除术:对于原发病变、转移灶或受累脏器部分切除或基本切除,但切除后仍残留部分病灶或转移灶的手术,称为姑息性
肿瘤切除术。对于
胆囊癌的姑息性切除范围通常为胆囊切除、胆囊肝床部分肝切除以及部分
淋巴结清除。术后应积极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
(2)外引流术:当
胆囊癌侵犯胆管致
胆道梗阻、并发
黄疸时,可经手术在直视下找到近端胆管,切开后放置T形管或其他硅胶管,将胆汁引流至体外。或在梗阻的远端切开胆管,用细胆道探头轻轻扩张狭窄的胆管,再将引流管穿过狭窄段行体外引流。也可行U形管引流术(见
胆管癌的姑息治疗)。
此外,对于部分术前即认为无法切除的
胆囊癌患者可考虑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PTCD)术。
(3)胆肠内引流术:外引流往往会造成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大量丢失而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而且发生胆道
感染的机会也较高。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应予以胆肠内引流术以解除
胆道梗阻。手术方式包括:
① 胆总管空肠吻合内引流术;
②Longmire手术,其方法为先切除部分左肝外叶,选用扩张的左肝管与空肠作胆肠吻合术,但对于已侵犯肝门部左右肝管,左右肝管不通畅的
胆囊癌患者。往往达不到手术目的。
肝门受侵犯时,可在镰状韧带左侧找到肝
Ⅲ段胆管作
Ⅲ段搭桥。沿着肝圆韧带至左肝叶脐裂隙中找到
Ⅲ段肝管,在
Ⅲ段肝管与空肠之间作胆肠吻合。对于
门静脉受癌肿侵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PTC途径放置内支架于
门静脉的狭窄部,以缓解
门静脉高压。对于
肝脏受侵犯的患者还可作右
门静脉的栓塞。
(4)非开腹条件下内支架管置人术:该术式一般选择ERCP和PTC两种手术路径。内支架植入术对于癌症晚期伴恶液质、全身情况很差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因为这些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胆肠吻合术,而行外引流手术又可造成的胆汁流失却又可能引起患者消化吸收上的问题,如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逆行
感染引起胆管炎、肝内脓肿甚至
败血症等并发症。然而,放置内支架却存在着再次阻塞的问题,金属内支架能保持通畅的平均时间为273d,塑料内支架的平均通畅时间为126d。塑料内支架的堵塞与胆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金属内支架,且存在塑料老化的
问题。但金属内支架的缺点在于一般不能定期取出更换,而塑料内支架一般都可以置换。
(5)消化道转流术:进展期
胆囊癌的胃十二指
肠梗阻发生率为30%~50%。梗阻的部位大多是十二指肠的第
一、二段。对于此类患者出现的消化道梗阻的症状,需行胃空肠吻合术加以解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明原因的胃流出道梗阻的病人,应考虑到
胆囊癌的可能。
6.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胆瘘,占手术总数的1.1%,其他并发症依次为
感染,梗阻性
黄疸,
出血,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后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 。对于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纠正水电解质、肝功能;术中争取无菌操作、精细操作;术后给予恰当的抗生素、TPN,改善肝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
化疗
胆囊癌
化疗效果较差。至今仍没有确实有效的
化疗方案。目前较多介绍的仍为使用
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ADM)和
丝裂霉素(MMC)等消化道
肿瘤的常用药物联合治疗,但总体疗效均不理想。目前胆道癌症多采用FAM方案(
氟脲嘧啶+
阿霉素+
丝裂霉素):
氟脲嘧啶0.5g、
阿霉素20mg、
丝裂霉素4mg静脉或腹腔
化疗,可以每周1~2次,也可以每月连用3~5d,休息25d。作者对中晚期
胆囊癌患者术中植入皮下药物输注泵(DDS),术后进行区域
化疗及栓塞,对预防和治疗
肝脏转移颇有帮助。
(三)
放射治疗
关于
胆囊癌术前
放射治疗的报道较少。尽管有报道放疗可缓解症状及延长生存期,但大多数报道涉及病例少,而且都只作为辅助治疗。因此目前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有权威性的大宗病例的研究调查。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精确地判断
肿瘤的大小和累及的范围较为困难,因此不能正确地控制放疗的剂量。因此,开展术中局部放疗将是一种更为安全、合理的辅助性的治疗方法。照射范围应包括手术切面、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可疑有残留癌组织的部位。目前较多采用的是术后放疗,放疗范围应包括原发灶和区域
淋巴结。首先在术中明确
肿瘤的部位及大小,并放置金属夹作为术后放疗的引导。术后一般外部照射4~5周,每周5d,每天一次,每次1.8~2.0Gy,总剂量约为40--50Gy。综合各家术后放疗结
果报道,接受术后放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对于TNM
Ⅲ、
Ⅳ期或非根治性切除的病例,相对疗效更为明显。
(四)介入治疗
主要用于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病例。经股动脉插管行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
化疗药物,对
胆囊癌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具体方法是通过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将导管插入肝总动脉,30min内持续输注
丝裂霉素20mg,每隔6周重复一次。从第二次起,每次
丝裂霉素剂量为10~15mg,至少进行5~7次治疗,总剂
量为75--85mg。高选择性动脉内
化疗对局限于胆囊壁的
肿瘤效果好,当癌肿侵犯胆囊壁以外时,插管
化疗的效果大大下降。有报道经动脉内注射
丝裂霉素
化疗,
胆囊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达l4个月,而对照组为5个月。
(五)免疫和生物治疗
配合
化疗、放疗可选用
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
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免疫制剂,以提高病人的自身免疫功能。
干扰素是由细胞对病毒
感染或双链DNA、抗原、丝裂原的刺激产生应答而产生的一组蛋白,由α-IFN、β-IFN、ν-IFN组成。IFN是最早用于
肿瘤治疗的细胞因子,IFN有较强的抗
肿瘤作用,但对消化道
肿瘤的治疗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IFN对
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表现为:
① 减缓细胞增殖速度。
② 通过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癌细胞。
③诱导
肿瘤细胞向正常分化。
④改变
肿瘤细胞的表面性质,增加MHC I的
Ⅱ抗原在
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此外,单克隆抗体技术对
肿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单克隆抗体可单独应用或联合
化疗、放疗以及其他生物治疗同时应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活化补体,构成复合物与细胞膜接触,产生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引起靶细胞的溶解和破坏,并激活K细胞,NK细胞或
单核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破坏
肿瘤细胞。还有一些抗体可封闭
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断细胞生长因子对
肿瘤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单克隆抗体和
肿瘤疫苗也正在试用于临床,但对于
胆囊癌的治疗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梁力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描述为:"> 首选手术切除。
化学治疗或
放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根据病变的程度选择手术方法。
1.单纯胆囊切除术 适用于Nevin
Ⅰ期及UICC
Ⅰ期病变。这些病变一般因
胆囊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后病理检查发现
胆囊癌,如局限于胆囊粘膜层,不必再行手术。如病理检查切缘浆膜阳性,应行再次手术切除浆膜和清除局部
淋巴结。
2.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 适用于Nevin
Ⅱ、
Ⅲ、
Ⅳ期和UICC
Ⅱ期病变。切除范围除胆囊外还包括距胆囊床2cm以远的肝楔形切除及胆囊引流区域的
淋巴结清扫术,但切除肝IVb段(方叶)和V段更合理和符合解剖。
3.
胆囊癌扩大根治术 对Nevin
Ⅲ、IV期和UICC
Ⅲ、
ⅣA期病变,国内、外均有越来越多成功手术治疗的报告,除根治性切除外,切除范围还包括右半肝或右三叶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动脉或(和)
门静脉重建术,但手术创伤大。
4.姑息性手术 适用于晚期
胆囊癌(NevinV期、UICC
Ⅳ期)引起其他并发症如梗阻性
黄疸、十二指
肠梗阻等,以缓解症状。引流胆道可行肝总管空肠吻合、经圆韧带入路的左肝管空肠吻合、或切开胆管行U形管外引流手术;不能手术的病人可经皮、肝穿刺或经内镜在狭窄部位放置内支撑管引流。有十二指
肠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术。
【随访】
】描述为:"> 随访卡的内容及随访制度大体同
胆管癌,在随访复查的项目上主要为B超等
影像学检查,也可对部分患者术后复查
肝脏功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或对
肿瘤标志物CEA、CA19-9作定期复查。